韩国“小F-22”就快飞了,这次憋足劲头了
韩国空军成立得不算晚,是在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。当时美苏各占朝鲜半岛一半,不同信仰的朝鲜人供职于南北政权的空军部门,组成各自的空中力量。南方空军人员数量多飞机少,仅仅有一些教练机、联络机,而北方在苏联的支持下装备了伊尔-10、雅克-9、拉-7等飞机,实力远比南方强,但这些飞机大部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被美军摧毁。朝鲜战争后期,朝鲜人民军空军开始换装米格-15喷气式战斗机,那时候南朝鲜空军的装备还是螺旋桨的F-51“野马”,换装F-86喷气式战斗机已经是战后了。
由于历史的原因,美式装备自然成为韩国空军的绝对主力。韩国空军上世纪90年代换装洛马公司第52批次的F-16,也就是KF-16。到了21世纪初,韩国空军引进F-15K,具备战斗、轰炸多功能,战斗性能远比北方朝鲜人民军空军的战机强,而那时中国具备类似能力的苏-30数量并不多,歼16多功能战斗轰炸机需要更晚些才会问世。那个时候,如果仅看装备质量,韩国空军还是可以牛一下下的。
不过韩国的航空工业并不完善,即便与日本相比,也缺乏像日本石川岛播磨那样的航发制造能力,因此对美国有相当大的依赖性。洛马曾经出过一部分技术,让韩国人搞出FA-50“金鹰”攻击/教练机,还成功出口了。于是KAI 满怀希望地希望洛马也能参与KF-21项目。
如果洛马提供飞控、航电、雷达等五代机关键技术,小弟大哥一起把KF-21弄出来,岂不成了世界航空界佳话?不料,洛马一点面子都没给,坚决说不。让韩国人造出一架接近F-35的五代机,等于砸了洛马自家饭碗。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,论起“讲规矩”,全世界都是一样的,大哥照样不例外。这年头,“地主家也没有余粮”。因此,KF-21一出生,就掉了半代,成为四代半战机,连弹舱都没有内置,而是采取了“半埋式”方案,这必然影响隐身性能。
韩国空军主要把北方的朝鲜作为假想敌,此外还有制衡中国、防范日本的需要,装备建设指向性明显。KF-21如果将来达到一定的生产数量,肯定会淘汰现有的F-4、F-5E等老式飞机, 让KF-16心里七上八下在后边排队等着。这样,在一定时间段内,韩国空军将实现四代机、五代机和四代半机群的混搭:四代机是以KF-16轻型战斗机,以及F-15K重型多功能战斗机;五代机是进口的F-35;四代半机就是“国产”的KF-21。其实韩国人很明白,仅就空军装备质量而言,位于东亚前列已经板上钉钉,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不把KF-21推出来,以后再想发展自主的战斗机制造业,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。毕竟研制五代机远远不是造出一个飞机壳子那么简单的事。
KF-21采用了两台F414-GE-400涡扇发动机,同系列发动机还用在F/A-18E/F“超级大黄蜂”、瑞典JAS-39E/F“鹰狮”战斗机上,单台推力5.9吨,开加力能达到近10吨。KF-21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由韩华集团(Hanwha)研发。韩华集团是位列韩国前十的大企业,确实有一定的研发实力,据说雷达样机已经在一架改装的波音 737-500上进行测试。
但是,航空界“老大哥”整“小兄弟”的例子非常多。苏联整死过东德的巴德152。美国整过的就更多了,以市场挤压为主。如果没彻彻底底整死你,还留了一口气,原因可能有“给面子”的成分,也有不可名状的“分寸”。这句话并非戏言,我国台湾地区因为美国拒售F-16,于是让汉翔公司在华锡钧博士牵头下独立上马IDF“经国号”战斗机,飞机虽然有些技术短板,但有自己鲜明的特色,本以为前途坦荡。结果美国上世纪90年代立马换了一副嘴脸,同意向台湾出售F-16,彻底把IDF的后续生产计划挤垮,导致产业人才大量流失,这批人有些被韩国挖走,只能跑到FA-50“金鹰”项目中谋生去了。